一、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与特点
(一)重学生发展和能力培养;(二)强调课程整合和学科融合;(三)课程融入质量标准,强调问责;(四)管理权下放和课程评价权集中
[个人认知:我国普高课标中“质量标准”已成稿;评价权“集中”的传言之一是江苏高考命题可能收归教育部。]
二、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位
定位:课程标准-“如何教”,核心素养-“培养什么样的人”(促进教育模式转型,从重知识体系转向重能力素养;从重知识结构转向促能力发展)。
三、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的几种模式
(一)核心素养“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并与之融合”的美国模式(21世纪技能-课程与素养结合;共同州立标准-质量标准)
(二)在课程“体系中设置”学生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(《国家课程》第七部分“学习目标与教育的核心内容”,有课程目标和质量标准功能)
(三)通过课程标准内容“设置体现”学生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(《学习指导要领》更接近传统课程标准形式,特点在“配套材料”,它以活泼形式指导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。]
(四)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结合的国际趋势(能力导向的课标改革重要举措;结合方式与国家教育特点有关;需要质量标准和课程机会标准)
[个人认知:我国普高最新课标仍有延续北欧(芬兰等)模式的明显特点,同时体现国际趋势;相比之前课标,新增了“质量标准”,增加了对核心素养的界定等。]
(一)我国推进课程标准改革所面临的挑战
1、我国现行课程标准中缺乏“核心素养/能力”方面的内容,导致教育能力本位与知识本位的混淆。
2、我国现行课程标准中缺乏“质量/表现标准”。
3、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当中缺乏“明确的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议”(国标称课程机会标准)。
(二)基于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内容、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关系
1、四组分(1)具体化的教学目标;(2)内容标准;(3)教学建议(教育机会/过程标准)(4)质量标准。
2、关系:教学目标与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;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促进素养形成;质量标准是结果导向的、内容标准是过程导向的,过程标准要促进素养形成,结果标准要体现素养具体要求,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素养培养目标。
[个人认知:作为中学教师,“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”对当前的我来讲,应该是个了解内容!2018年进入课程深改后,可能遇到最直接的问题是,深入认知基于表现/质量标准的评价(就是怎样考)的问题,还有就是基于机会/过程标准的操作(就是怎样教)的问题。]
评论